我是被一开幕的杀人情节骗了,而看完整部电影。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
故事背景是十九世纪的英国伦敦。
一个乡下年轻人,Dorian Gray,突然有一天,被告知叔叔的遗产全由他继承,于是隻身来到伦敦,入住了叔叔留给他的大屋,并开始了他在伦敦的上流社会生活。
他俊美的脸孔、纯真的气息,为上流社会注入的一股新鲜空气,并迅速成的上流社会的新宠,同时也结交了新朋友──亨利勋爵。然后,他在这新朋友的带领下,除了更顺畅地跟伦敦的上流社交圈打交道以外,也见识到伦敦低下阶层的社交生活,而对一个剧院女伶一见锺情。
然而,两个人的爱情却遭到亨利勋爵的暗地裡反对,就在Dorian Gray与他女伶私订终身并决定结婚前夕,亨利勋爵把Dorian Gray带到伦敦最糜烂、最声色犬马的地方放纵。女伶得知了他的背叛,后来自杀,也同时,将Dorian Gray也杀了──纯真的Dorian Gray从此成为伦敦上流社会圈的花花公子,淫慾对象,男女老少皆有,而亨利勋爵则是背后推手。
后来,发生了一些事,Dorian Gray离开了伦敦。二十年后,他重新回归,却让人人惊讶不已,儘管亨利勋爵已白髮苍苍,儘管他的女儿已长大成人,Dorian Gray仍然年轻俊美如昔,不老容颜惹来种种猜测,但却都让人猜不透其中的秘密。
亨利的女儿爱上了Dorian Gray,亨利为了阻止他们相恋,千万百计地寻找Dorian Gray的不老秘密。最后,果然让他发现了,那是一幅画,Dorian Gray的画相,而他也同时知悉了Dorian Gray更罪恶的一件事──杀了一个人,那是他与他的一个朋友,是个画家,也就是帮Dorian Gray画相的人。
结果如何?当然,类似这样的故事,总是会有一个较让人憧憬的结果,原本纯真的人,即使沉沦罪恶,内心深处总是藏着最初的良知,尤其是当他获得真爱时──他也爱上了享利的女儿。于是,为了让她获救,他决定毁了自己这已与恶魔交易了的不老躯壳,再然后,剧终。
虽然,这故事的背后含意不俗,但导演眼高手低,即使有些镜头拍得唯美,也无法掩饰导演说故事手法的拙劣──只把重点放在Dorian Gray如何纵慾──天天参加伦敦的上流社会Party、男女通吃,却没经营好他在与恶魔交换了灵魂后的心理挣扎,以及他如何在真爱与不老慾望间作选择的深入描绘,通俗不足,却又高雅不起来,阴暗悬疑欠奉,唯有主角如何色诱那画家朋友以防止他去探索那画相秘密乃至最后杀了他的一幕,两男的对手戏──一方心怀不轨的妩媚色诱,一方突然被戳破秘密──喜欢男性──的挣扎与受不住诱惑,堪称电影中最佳的一幕表演。我想,也许是原作者,王尔德本身是同性恋者的关系,导演才如此刻意表现这幕吧?但无论如何,这也只是猜测而已,我并没读过原着,也并未真正认识王尔德这十九世纪的唯美主义作家,只知道他是着名的同性恋者,所以并不奇怪他的作品中会有许多自己的真实投射。
其实,撇开电影不谈,单说内裡的人物的话,那些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个个虽然表面衣着光鲜,谈吐得体,却在背后淫乱不堪,不管是诱或被诱,奸或被奸(应说是“和奸”),都在在地表现了这些所谓上流人的生活──糜烂,却苍白,而且,简直浪费生命,所以,亨利的女儿,一个爱摄影、独立特行的女子,才会让Dorian Gray倾心,因为,她显得与那上流社会是如此格格不入,就如最初的Dorian Gray自己。
而Dorian Gray的“好友”亨利勋爵,他彷彿才是那个带着Dorian Gray沉沦慾海的恶魔,却始终以“天使”的身分示人──将Dorian Gray介绍给一个又一个贵妇,让他以俊美的外貌,将那些淑女变成淫妇,从中获取快乐。若非他自身的利益有损──女儿爱上了Dorian Gray──怕他的淫爪波及自己最爱的女儿,他才不会主动去阻止Dorian Gray的淫乱举动。不过,他最后也付出了代价,虽然打败了Dorian Gray,却从此失去了女儿的爱与尊重,并从此不再相见,而陪伴他晚年的,只有那幅Dorian Gray的画相。
剧终前,听他对Dorian Gray的画相说,“poor boy”(可怜的孩子)时,并未有丝毫悔意,只有掩不住的得意,真是让人感到心寒──有钱有权者,就是这样凭一己之喜好,将其他人玩弄于股掌,作弄得生不如死,即使自己也许并未得到一些好处。
原来,人人称羡的“上流人”生活,并不是许多人表面所看到的那样体面与完美,而人性中的劣质,并未因社会阶级的区分,而有所不同,反而因为有权和有钱,更加将人性慾望扩张得无限大。
因此,奉劝大家,不要惹上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