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rry up! Harry!──《死神的圣物》
终于等到《哈利波特──死神的圣物》上映。
十年,戏中的孩子们,都长大了,眼神也有着大人们的沧桑。而沧桑,也正是《哈利波特》系列中最后一部最需要的感觉──在追与被捕之间、在信任与背叛之间,以及在爱与抉择之间。戏从一开幕,就已陷入愁云中,与亲人的分离,莫说赫敏刻意用魔法抹去了父母对她的记忆,即使是不曾有过良好关係的哈利与姨丈一家的诀别,也让人黯然伤感。
接着,就看到丹尼尔的演技──七个哈利同时出现时,真的挺考验他的表演,而他,的确精准做到要求,六个“假哈利”同场,即使不看服装,也可分辨谁是谁──佻皮的韦斯莱孪生兄弟相互对望,一脸逗趣的表情;双脚合拢、双手手指交缠的“美女”芙蓉;粗犷、表情不羁的莱恩;表情凝重、在思考中的赫敏,以及满脸不甘不愿、被迫前来的“顺手牵羊”蒙顿格斯。
我觉得丹尼尔表现最妙的地方,还是演“芙蓉”抱着未婚夫──比尔.韦斯莱时的表情,那种依恋唷,真是把待嫁女子、将一切交给爱人的心态演得维妙维肖,在此,不得不称讚一下。虽然,除了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让人惊艳外,此前几部,他的演技只能算是达到了商业电影的交差程度,然而看到这幕后,觉得他的确是有演戏的天赋,而非小时了了。
至于剧情的进展,我认为导演处理得张驰有序──先是亲人分离,接着是七个哈利转移时被食死徒以及伏地魔追杀,再然后是婚礼的准备,接下来是魔法部部长被杀、魔法部沦陷,哈利与莱恩及赫敏的逃亡开始。有一幕导演处理的很妙的地方在于,赫敏与追捕人面对面,两人之间只有一道魔法结界之隔,赫敏瞪着看不见她的狼人,大气都不敢呼出,而狼人虽看不见她,却可以嗅到她的香气,寂静的相对,比追与逃的戏码更有惊出冷汗之力。
最后,已是自由身的家养小精灵多比,为救哈利一群人而牺牲了,还真赚到了我的眼泪。而两个小时多的电影,却在此后不久,落幕,而下一部,留待明年再续。
此部是哈利波特电影系列中我相当满意的一部,紧张中,还不忘娱乐,然而,因为原着中人物众多,而且系列的每一本书中人物,皆与第七本环环相扣,由于之前的几部系列电影,有好些人物之间的关係都只是匆匆带过,或索性删除,乃至来到作为收尾的《死神的圣物》,有些以前看似不重要的人物原来来到最后竟是有相互的关联性的,因此要圆满交代有些此前不曾出现的人物,实在是一种考验。但编剧与导演皆取捨得相当大胆,一贯维持之前的作风──人物万花筒般出场,大家的关係与关联性皆匆匆带过。
这就无怪乎观众看罢此电影后有两种不同的反应。
看过原着的我,对此电影的表现还算满意,但略嫌人物关係交代得不够详细;而未看过原着的同事,则批评说,此电影有些拖,导致有些沉默。
我非常瞭解的同事的心情,若从他的角度去看的话,我是相当同意他的观点,因为导演太注重于“逃亡三人组”间的不信任与相互依赖,所以有相当多的镜头都在拍摄他们的争执与分歧,还来了一幕在莱恩离开逃亡组后,哈利与赫敏共舞的镜头。让未看过原着的人觉得剧情拖曳,却让看过原着的我自行补上导演未拍的原着情节,去接近导演拍摄此幕的深意──爱着莱恩的赫敏,在莱恩走后,一直默默跟着不知自己该何从何去、没有任何计划去完成任务的哈利,虽然她并没有流露伤心,但在夜深时,她总是缩在帐篷的一个角落,缄默不语。哈利为了让她开怀起来,所以才邀她共舞消闷气。然而,共舞中快乐地笑的赫敏,却在舞毕后又陷入情绪低落,因为,她爱的那个人,并不在她身边,想要真心开怀起来,也难。两人间的共舞,只有朋友情谊的交流,而没有暧昧横流其中──这,我猜,就是导演想透过这支舞想要表达的原意。
因此,对于同事的抱怨,我只能请他去看原着。而我想,导演与编剧对于万花筒人物穿花似的安排,也是基于瞭解入场的观众,多数是看过原着的,并有信心,即使不满交代得太匆匆,也不至于对他们太苛刻,毕竟,拍摄长达十年的系列电影,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想看到它结束的那天。
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原着作者、编剧、导演、演员,还是读者观众,最后都是赢家,因为大家各取所需,相互满足了彼此的需要──利益归製作魔幻的人,而满足感归想暂时逃避真实世界残酷的群众,皆大欢喜。
p/s:惆怅的我,在看完电影后又重看了一遍原着,仍迫不期待着《死神的圣物》下部的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