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变化真奇怪。记得在高考结束后,我就窝在家里看了一星期的《我可能不会爱你》,感触良多的同时,深深地担心自己会不会在三十岁之前都嫁不出去,因为我身边的“李大仁”都是混球。在之后的毕业旅行里,有一两个小姐妹带上了男朋友一起去,我当时有一种冲动,差点就去问了一个我有好感的男生:如果有多一张票,你会不会跟我走?
当然不可能那么文艺,我也不可能那么冲动,但每当想起当时的那种迫切心情,我都觉得自己很可笑,也很可怜。我一直都是个很自制的人,说白了的就是压抑自己所有情感,即便是在特别亲近的人面前,也会有选择地表达。比如,我特别喜欢自己一个人看电影,在漆黑之中哭到无法呼吸,但同样一出戏,如果跟父母或朋友看,我绝对半滴眼泪都挤不出来。
后来那个男生的朋友告诉我,当初那个男生也喜欢我。我无数次想过,如果当初我冲动一回,现在估计结婚证都领了,但也想过,可能会因为感情破裂,不仅失去一个男朋友,更失去一个好朋友,毕竟他也算是我能有限程度发泄情感的对象之一。不过,只是想想,我也没多后悔,我不知道感情经历是多比较好还是少比较好,我只知道现在的我对这些都不在乎,我甚至不在乎有没有人喜欢我,因为做一个能让自己喜欢的人就已经让我竭尽全力了。
我心里可能是个很自卑的人。
Lisa最近陷入感情危机,她有一个稳定的男友,家里人都觉得她应该跟这个人结婚了,但她却觉得不爱了。她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分手,她说,女人25岁之后就没什么人选择了。我觉得,这跟我当初“三十岁之前嫁不出怎么办”的烦恼是一样的,人为什么总要给自己设一个界限?虽然,我知道这样说话,很多人会觉得我不配,我不是白富美,不是天才,没有很好的学历和学术成果,现在还在秋招里苦苦挣扎,我只是一个普通家庭出来的普通人,但是我还是想问为什么。难道普通人就不配拥有无边无际的想法吗?普通人就只配活在既定的限制当中吗?
我的朋友知道我的想法,总觉得我很潇洒,但我知道,他们大多心里都觉得这样很不靠谱,因为“正常人”就应该在“合适的年龄”找个“合适的人”结婚生子,然后工作和养孩子,最后领着退休金享受天伦之乐。那什么是“合适的年龄”?什么又是“合适的人”?我知道,像我这种没什么工作经历的人根本不懂人情世故,这种想法对于其他人来说都相当的天真。所以只要我认知到,尽管生理上我已经到达传统所谓的“合适的年龄”,但心理我并不合适,那我就应该坚持己见,哪怕那会让我很中二地与全世界为敌。
那对我来说,什么是“合适的人”,我心里有模板吗?没有。我看过很多小说电影电视剧,见证过身边很多人的爱恨离合,甚至有好几个人都会把我当情感垃圾桶。虽然看了这么多,但我依然对所谓的对象没有具象的设定,生活中也不太会感觉到别人对我的感情。大概因为我的生活比较充实,没有空隙分给多一个人吧。我很喜欢自己一个人的感觉,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唱K,一个人吃吃喝喝,我很确定这不是一种悲惨的习惯,因为我也喜欢偶尔和朋友一起,但如果每天都有个人找我,我就会觉得很烦,比如之前在游戏里的师父。我不能接受跟任何人有太过频繁的接触,即便是最好的朋友,他们亦然。本科我最好的朋友是我家gay蜜,我们几乎天天一起吃饭,吃完饭就一起去散步,谈天说地,但我们都默认那只能是“几乎天天”,我们会默契地有隔几天就错开不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