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场心的救赎──《嫌疑犯X的献身》
直到现在,我仍在纠结,我究竟要写电影观后感,还是小说读后感?
我接下来说的这句话,并不是过誉,而事实就是如此:
《嫌疑犯X的献身》的小说,很精彩;《嫌疑犯X的献身》的电影,一样精彩。
作为原创者,东野圭吾,他创造了一个最纯粹的为爱奉献的故事,而他本人,却是理工出身,脑袋被训练成除了逻辑思考以外,就只有论证以及实验的工程师。原作者的背景就不细加详说了,因为《嫌疑犯X的献身》而成为畅销作家的他,只要上网搜一下,就能得到钜细靡遗的资料,不需我赘述;而更重要的一点是,我对他并不是非常熟悉,在《嫌疑犯X的献身》之前,我只读过他三本小说《神探伽俐略》、《十一字杀人》以及《使命与心的极限》。他的风格我还没抓准,《神探伽俐略》仍摆脱不了一般推理小说中总有一人负责扮演侦探的角色解谜,只不过那侦探是大学的物理系教授,并且以物理学论证解谜而已;《十一字杀人》是很典型的本格推理──有人死了,看来是意外,死得“合情合理”,而且有很多人证,但却让人感到有迷团。罪犯是谁?虽然知道应该就是在那群证人中,然后一一猜测;然而,当你似乎锁定了目标后,在阅读过程中,却不断有新的想法让你推翻、重建,又推翻再重建……直到最后,作者用方法也好、用理论也好你解开谜团为止,而这终极答案,是容不得模稜两可;而《使命与心的极限》不是推理小说,是社会小说,说的是人的良心。至于被誉为是东野圭吾最杰出作品的《嫌疑犯X的献身》,则是集本格推理、爱情、社会元素于一身的小说,尤其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描述,足以在让你观赏过电影后仍找到阅读的乐趣与心揪的根源。
虽然,直到现在,我仍很难将东野的风格归类,但从读过的四本小说中发现,东野圭吾的叙述很有逻辑性,总是带着理性,有条不紊地的为你理清整个故事的轮廓,并慢慢解开一条又一条他设计的圈套。他的文字平实,并不煽情,可能对某些读者来说会乏味,但却很合我的胃口,让我只要一打开他的作品,就会陷入。
《嫌疑犯X的献身》也是这样,明知事件过程,也知道结局,虽然阅读本意也只是想对照一下电影与小说的不同处,却无可救药地陷入东野的文字中,也被书中的人物──石神哲哉、花冈靖子、汤川学、草薙俊平等,都有非常鲜明的形象,非常有存在感。而这些人物,却又跟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诠释并非完全一致,因此,可以让我把影视中演出者的样子模煳。然而,直到最后,作者描述石神因为自己所作的一切都白费而绝望地哀嚎,堤真一悲痛、绝望得不知如何自处的脸孔突现我眼前,于是,决定重看电影。
作为属二次创作的《嫌疑犯X的献身》电影,限于时间,并不能像小说那样,平均地刻划每个人物的特色与背景以及心理活动等。因此,它抓住了重点发挥──先让影视作品创作出的人物,凭直觉办事的女刑警内海薰向物理系天才教授提出爱情是否可以用科学来解答的疑问,再直接跳到高中数学教师石神哲哉听着一对母女对话的声音而起床的一天开始──走路上班,经过河堤,堤旁住着一群流浪汉,大家在各自搭起蓝色帐篷前忙着干事,只有一个显然和这群流浪汉很不搭的人带着一个行李箱,静静地坐着;尔后见石神走入一间便当店,美丽的女店长一贯的欢迎语与服务询问,却突然给予他一个亲切的关怀“天气变冷了呀”,而正当这腼腆、不敢直视店长的男人正想回应对方的关怀时,却被后进来的客人给打扰了,让他把含在口中的回答又吞回肚裡,然后接过装好的便当匆匆离开了店,却在店门前撞到一个人──慢慢带观众进入故事核心。接着,命案很快就开始,而一场物理学天才与数学天才的重遇与对决也展开,而人与人之间、自己对自己的理性与感性挣扎,也一一浮现。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是出演数学天才石神哲哉的堤真一。虽然他的外型与东野圭吾原着中的石神──身材矮壮、脸很大但眼睛却小得像脸上的一条缝,而且头髮稀少──有很大的出入,但他却把面无表情,情绪不外露,孤独而深情的石神给演活──你总是在他平静无波澜的脸上感受到他倾注生命的深情──对数学、对花冈靖子,精彩演绎了此电影文宣上的真髓:
究竟爱一个人,可以爱到什麽地步?
究竟什麽样的邂逅,可以捨命不悔?
逻辑的尽头,不是理性与秩序的理想国,而是我用生命奉献的爱情。
然而,这不求回报的奉献、无私的爱情,却自私地夺走了一个无辜的生命。
这是电影,也是东野圭吾给予观众、读者最大的讽刺。
不过,不同于小说中以石神嚎啕大哭戛然而止,电影以汤川学与内海薰针对石神的爱恋作出各自的评价而结束。
逻辑思考的男科学家说:“若石神不是爱上一个人,他就不会去犯罪”──没有邂逅就不会犯罪。
凭直觉办事的女刑警说:“花冈靖子治癒了他”──没有邂逅就不会有心灵救赎。
这也是男人与女人对爱情的各自看法与理解。
然而,我更在意的,其实是花冈靖子的女儿,花冈美里的态度。
对继夫有阴影的美里,却能对怪里怪气的邻居石神展开最灿烂的笑容以及不畏同学奇怪眼光的大声打招呼;她衷心地讚叹石神的料事如神,言外之意充满崇拜,而且也明白石神对她们的帮助也许就是因为对母亲有好感的关係。因此当知道母亲与另一个男人约会,小女孩的直接反应就是──母亲背叛了石神。
我一直在想,美里对石神的崇拜,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她怎麽会对第一次见面的石神就能展开如此灿烂的笑容,以及在桥上高声与桥下、很少交集的邻居高声招呼呢?这问题,我不敢乱解,但我认为这早熟的孩子其实感觉很敏锐,她可以感受到哪些人对她们母女俩无害与真心对待。我重看电影时,发现石神每次出门,经过花冈靖子的公寓前都有一个动作,就是看望一下她们公寓前的那盆花,有时还会替她们竖直已倒下的假蜜蜂──我猜,这玩具是美里的,而更进一步的想像是,蜜蜂是她故意放倒的,藉此跟石神作沟通──所以,对于石神为她们母女俩的牺牲,她才那麽悲痛,而小说中的美里,更是负疚得割脉自杀……
可惜,无论是小说也好,电影也好,最后都没再交待美里的后续发展,也许,原作者也好、导演也好、读者也好、观众也罢,认为这并不重要,然而,我却一直惦记着。对于石神,作为天才的身份,很多人都会替他可惜、痛心于他的才华,但对于他作为人这个身份来说,应该没多大感触吧,但我却认为,有一个人其实是真正爱着石神,那就是美里,不是男女之爱,而是对父亲的渴望。我估计美里自小就没有父亲,而她努力将母亲第二任丈夫当父亲的人却在后来不断给予她们母女俩伤害,所以,她心中其实一直渴有个人可以保护她们。
因此,所谓心的救赎,不只是石神从花冈靖子身上获得,美里也从石神身上得到满足──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对她的保护。